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文化資源的利用可以提升旅游的深度與厚度,旅游也是文化得以傳播、傳承的重要途徑。廣西要建設文化旅游強區,促進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加強文化資源在旅游方面的利用,進一步促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
摸清家底 收集整理“顯性”與“隱性”資源
國家文物局官網公開信息顯示,截至目前,廣西共擁有世界文化遺產1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4項,桂林、柳州、北海3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鎮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28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1個。根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公開信息顯示,廣西共擁有7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涵蓋了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九個方向,尤以民俗為多,共有23項,占據了項目總數的32.8%。此外,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官網公開信息顯示,廣西還擁有1000多項自治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00多個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更有大量的市級保護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及當前尚未收錄的各類文物、民俗、傳統技藝、曲藝等,這些都是可以直接利用的旅游文化資源。
如果說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較為具體的、可以展現出來的、可以直接利用在旅游項目培育上,能創造出更多的旅游業態的“顯性”旅游文化資源,那么地理空間的形塑、歷史積淀的疊加,以及散落于歷史長河中的名人軼事、傳奇等構成的一個地區文化底蘊、城市風格、民眾思維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在強調城市整體風格對游客吸引力的當下,無法忽視的“隱性”的旅游文化資源,這也是一個地區揮之不去的底色。
為更有效地用好這些資源,一是要開展全面的實地調研,組織專業的團隊對各地區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等各個細分項目的“顯性”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普查,并對地理形塑、歷史積淀、名人軼事、傳奇等隱于時間長河里的“隱性”的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的搜集,確保不遺漏重要文化元素。二是要將普查搜集出的文化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建立詳細的資源清單和檔案。三是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保存,建立地方文化資源數據庫,并常態化維護,定期更新,做到數據庫數據隨時能調取、不過時。
剖析文化資源 進行文化內涵“今解”
文化的存在是需要載體的,同一個文化資源,在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解讀,才能契合當代社會的價值,才能有載體、被流傳,否則就會出現年齡文化斷層與群類文化斷層。因此,想要將文化資源利用于旅游產業發展上,絕不僅是將文化資源原樣呈現就可以做到的,必須要對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并與當下的價值觀相結合,挖掘其社會價值,做到將舊文化資源進行文化內涵的“今解”,讓其契合新時代、新需求,才更有可能被市場接受。
一是進行文化資源的學科研究,尤其是跨學科研究。結合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多學科視角,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的多維度價值,然后進行文化符號提煉,包括視覺符號的圖騰、色彩等,也包括語言符號的口號與標語。精煉的文化符號是文化的象征,可以簡單快捷直觀的傳遞其文化內涵,提煉過的文化符號也便于后期將在文旅產品設計和品牌推廣上使用。二是可以將文化資源以故事化的方式進行提煉,將生硬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生動的故事或主題,在旅游者中增加情感共鳴,增強文化資源的吸引力與傳播力。三是可以將文化資源進行二次內容創作,通過文章、視頻、漫畫等形式講述新的文化故事,吸引用戶關注與投入。
拓展文化資源的利用路徑 促進文旅融合
探索并拓展利用途徑,才能更好地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真正的文旅資源。
一是拓展文化資源的深度,大力打造文化相關的研學旅游。根據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擁有高中(含中專)及以上學歷的人數超過了4.3億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高至9.91年。這說明當前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相比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相應的,旅游消費的重心也向著人文體驗“遷移”,對旅游資源中包含的“文化水平”自然有了更高的要求。研學便是這種更有深度的旅游,因此可以大力拓展以文化資源為主的研學游,如以地方文化為主題的歷史探索、非遺傳承、民俗體驗研學課程,以地理形塑為主的自然地理研學,以及針對親子家庭的文化實地感觸研學。
二是拓展文化資源的運營思維。文化與旅游本是兩個不同的事物,兩者各自的運行邏輯也不一樣。在文化的邏輯中,文化資源注重的是保護和發展,在旅游的邏輯中是要被市場接受。要在不破壞文化資源原有內涵的前提下賦予其商業化的運營思維,這就意味著要從商業本質出發去理解市場、理解用戶,要做到洞察用戶需求,進行目標市場細分,思考產品或服務如何為用戶提供獨特價值,明確產品或服務的核心賣點,建立長期目標與路徑規劃,對盈利模式進行先期設計。
三是拓展文化資源的展現方式,創新文化表達。對美的追求是旅游過程中一個重要需求,而美感很大程度來源于顏色強烈的對比與融合、精致與粗糲的對比與融合、時尚與老舊的對比與融合。可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利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打造更具有可觀、可感、可交互的文化旅游業態,極大滿足旅游者的審美需求。與文化資源科技相結合,利用VR、AR、MR等技術,虛擬歷史場景,或是還原歷史場景或文化事件,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與跨界新生事物相結合,尤其是影視、動漫、游戲等產業合作,將文化資源融入多種媒介,擴大影響力,并開發相應的主題旅游線路、文化體驗項目,回應新的市場需求。
〔本文系2024年度廣西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調研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