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六蝦村大勇,見到日本鬼進犯我欽邕,兄弟們拿起槍衛國保家鄉……”日前,在欽北區板城鎮六蝦村的村史室里,80歲的韋侶源又一次挺直腰板,用鏗鏘有力的鄉音唱起《六蝦村抗日戰歌》。歌聲穿透了韋氏宗祠,仿佛將人帶回到烽火連天、保家衛國的壯烈歲月。
六蝦村,不是一個普通的村莊。這里是1945年小董抗日武裝起義的策源地,是中共欽縣地下黨活躍的“大本營”,于2020年12月被列為廣西首批革命文物。村口的韋氏宗祠高懸的“忠勇可風”牌匾,無聲訴說著一段段蕩氣回腸的歷史。
抗日名村,忠勇之風永流傳
1939年11月15日,日軍從欽州灣登陸入侵廣西。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的號召下,六蝦村村民奮起反抗。村民韋調元、韋明宣、韋國山等人組織百余名青壯年,成立六蝦抗日自衛隊,修筑防御工事,挖戰壕、建閘門、設碉堡,甚至主動出擊,開展游擊作戰。
1940年1月,日軍600余人進犯那花嶺,遭自衛隊伏擊。村民利用地道地勢展開游擊戰,擊斃日軍軍官1名、士兵5名,迫使敵軍改道。同年,日軍援兵企圖經欽邕公路馳援昆侖關,六蝦村自衛隊兩度在那花嶺阻擊敵軍,殲敵十余人,傷敵數十,成功拖住日軍步伐,為泗峽坳和昆侖關戰役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日軍屢遭打擊,惱羞成怒。1940年5月25日,日軍出動1600多人進攻六蝦村。自衛隊在隊長韋調元的率領下,與敵激戰一晝夜,在屯茂村抗日壯丁團的支援下,數次打退日軍進攻,殲敵百余人。自衛隊5名隊員壯烈犧牲,多人負傷。日軍敗退之際縱火焚村,罪行累累。
烽火記憶,精神火種在賡續
韋侶源,一位有著55年黨齡的老黨員,是一位從援越抗美戰場歸來的老兵,也曾是服務六蝦村十三載的村干部。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守護好這片土地的烽火記憶。
2006年,六蝦村發起捐資獎學活動。那時,韋侶源與幾位熱心村民便萌生了收集、整理抗戰歷史資料的念頭。他們四處奔走,查閱舊報刊、拜訪老人,從塵封的記憶和舊物中一點點拼湊出村莊的英雄往事。
村史室從最初的臨時展板,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記憶堡壘”。這里陳列著自衛隊使用過的大砍刀、獵槍,還有繳獲的日軍指揮刀、鋼盔等實物。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個傳奇。比如那把日軍指揮刀,是由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在臨終前囑咐子女從下水道中取出。刀柄雖朽,刀身寒光依舊,成為日軍侵華罪行的鐵證。另一把刺刀則被秘密藏于老屋“飛山頂”數十年,直至近年才得以重見天日。
五年多來,韋侶源堅持義務講解,不論來訪者是學生、干部還是普通游客,他總是熱情地打開村史室的門,用最樸實的鄉音,將一段段驚心動魄的往事娓娓道來。歷史不再是遙遠的故事,而是可觸可感、有血有肉的精神賡續。
融入血脈,照亮來路照前程
六蝦村的“傳承”遠不止于歷史。在韋氏宗祠——這座既是祖堂又是革命舊址的傳統建筑里,每年還舉行另一項莊嚴而充滿希望的活動:捐資獎學。截至2024年,該活動已連續舉辦19年,累計獎勵資助學子超千人。從戰火中的“忠勇”到新時代的“重教”,紅色基因以一種更寬廣、更溫暖的方式浸潤著一代代六蝦村人。
“我們村是抗戰革命村莊!”80歲的村民韋猛源言語中充滿自豪。年輕一代也正在前輩精神的激勵下,努力讓六蝦村變得更好。
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那把點燃了一代代人心中名為“忠勇”的火焰,就像一盞不滅的燈,照亮來路,也照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