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到不少農民朋友的反映,他們在網上遇到了一批假冒的農技專家。這些主播賬號的主頁介紹中,幾乎都寫著農業大學、從事農業行業十年甚至幾十年,免費提供農業指導,助力“三農”的內容。但媒體調查,他們的身份都是假的,這些偽專家在視頻平臺講解農業知識,銷售農資產品,通過造人設、博流量、演劇本、狂帶貨等手段,上演坑農騙局。
一般而言,假農技師的坑農套路是這樣的:先隨便找個假身份,打造“農業專家”的人設;然后故弄玄虛地講一些的種植、養殖小妙招,取得信任;最后則是演劇本,并開啟瘋狂的直播帶貨模式。他們分享的所謂農技“小妙招”,其實并沒有用,不過是吸引眼球博取流量罷了。
假專家助農是假,坑農是真。坑農的假農業專家固然是元兇,但他們招搖于網絡,平臺也有一定的責任。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網絡平臺在搭建供需雙方信息橋梁的同時,就應確保專家身份和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如果平臺袖手旁觀,冷眼看待,那么無形中就成為了騙子的幫兇。
很顯然,網絡平臺需要肩負起責任,對得起網友的信任,積極幫農民朋友去偽存真,甄別假專家假信息。首先,利用賬號注冊實名制和強大的搜索功能,或者運用deepseek的功能,揪出虛假的農業專家。比如,張三說他是XX農業大學畢業的知名專家,或者涉農領域的知名人士,那么肯定會網過留名,在網上搜到信息;否則,他的身份信息就值得深度挖掘。這種甄別方式,成本并不高。
其次,對于粉絲量較多的“網紅農業專家”、網友投訴較多的涉農博主、身兼多職的農業博主,以及直播帶貨的農業專家,平臺需要加大審核和監管力度。這是因為,這些農業專家含“假”量大,需要格外注意,聚焦于此,時刻留意網友的反饋或投訴。
打假網絡上的農業專家,當然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不過,網絡平臺更應是主力軍。平臺可以利用注冊實名制審核、網絡大數據技術和網友反饋機制,架起甄別虛假專家的“照妖鏡”,讓那些騙農的假專家露出原形,無處藏身。最關鍵的還在于,當平臺揪出假冒的農業專家后,一定要依規處理相關賬號和視頻,乃至舉報給相關部門,讓他們依法懲罰背后的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