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的返程路變成了“共富路”,助農的“最后一公里”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寬和延伸
■“周五有約”故事,正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生動注腳,亮眼而溫馨,奮進而穩健
■“約”出了助農共富與幸福生活的共振,“約”出了創新實踐與擔當為要的融合,更“約”出了鄉村全面振興在農村基層的新落點
近來,欽北區貴臺鎮百美村的“周五有約”愛心購活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2個月帶貨1241件,助農增收2.78萬元,這場始于單位黨建活動的“城鄉互助”,不知不覺成為百美村駐村工作隊助農增收的一個穩定渠道。
當駐村工作隊每周五的返程路變成了“共富路”,助農的“最后一公里”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寬和延伸。這樣的助農實踐無疑是擔當有為與銳意創新的有機結合。如今,不僅滿載優質“土貨”的周五返程車輪轉得飛快,讓銷售服務各環節更加便利化的輔助工作也在科技的快車道上迅速推進,比如對接銀行辦理收付款碼、開發運用小程序展示銷售農產品實現線上登記預售等,讓在城里的消費者輕點手指掃碼支付便可安心等待到貨。不囿于復雜的“大平臺”,專注簡約的“小而美”,百美村駐村工作隊正在書寫的“周五有約”故事,正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生動注腳,亮眼而溫馨,奮進而穩健。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改革創新,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積極性,激發鄉村全面振興動力活力。”真正有效的實踐探索,往往有著最樸素的目標,那就是讓農民群眾錢袋子鼓起來,而實踐也證明,改革創新的勇氣與智慧往往是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增長的,無論挫折還是成就,都能成為前進路上的豐碑,記錄著有益的經驗,激勵更努力的奮斗。著力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從高處著眼,在實地落腳,以實績接受檢驗,長經驗、增信心,才能真正做到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積極性,激發鄉村全面振興動力活力。
如今,“土貨”遇上新潮的銷售方式,駐村工作隊聯結著后盾單位,以單位同事、社區團購破圈,打造愛心帶貨購銷的輕運營模式,讓這場城鄉對話、互助幫扶的雙向奔赴有了更強有力的依托。已經成熟亟待出售的水果、滯銷的特色農產品不再是農民心頭的“石頭”,而是真正的致富“法寶”,這便是最務實也最到位的實踐探索。當我們以最貼民心的方式方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希望的田野四季“豐收”不斷,使致富路越走越寬,助農惠農政策從白紙黑字變成綠水青山間疾馳的車輪和走向千家萬戶的“土貨”,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畫卷將再添無數精美“細節”。
“周五有約”,“約”出了助農共富與幸福生活的共振,“約”出了創新實踐與擔當為要的融合,更“約”出了鄉村全面振興在農村基層的新落點。期待更多這樣的勇于創新與擔當有為在更廣闊的鄉村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