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欽南區第一幼兒園以壯族"三月三"為契機,圍繞市級課題《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語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開展“童心唱響三月三,壯鄉文化共傳承”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將壯鄉文化基因注入語言教育,構建"文化感知-語言表達-思維拓展"的幼小銜接培養鏈,為近700名師生家長呈現了一場富有壯鄉特色的語言發展實踐課。
三維聯動:民俗場景激活語言潛能
活動立足課題研究方向,構建"環境浸潤、多模態表達、家園協同"三維語言培養體系。
文化語境創設。通過搭建竹竿舞廣場、扎染工坊、對歌臺等立體化民俗場景,幼兒在踏歌、扎染、拋繡球等動態體驗中積累具象化語言素材。親子制作的艾草香包、彩繪銅鼓成為實物教具,構建起"物-言-意"聯動的語言學習場域。
扎染 張欣 攝
竹竿舞 吳歡 攝
方言表達實踐。聚焦語言能力培養核心,開展"童聲傳薪"專項活動:注重白話童謠傳承,幼兒用欽州白話演繹《落雨大》《點蟲蟲》,在押韻節奏中培養語音感知能力 ;古詩新韻,將《春曉》《清明》等古詩轉化為方言吟誦,架接古典文學與生活語言的橋梁 ;講訴壯鄉故事,特邀“故事媽媽”講述壯鄉傳說,在一問一答中復述故事片段,悄然構建兒童文化歸屬感。
銜接型語言訓練。活動前特別設計游戲解說小宣傳員,幼兒在描述游戲場地、游戲規則時,自然運用方位詞、順序詞等小學階段所需的基礎表達邏輯,實現語言能力梯度提升。
白話童謠小達人 何麗平 攝
研行合一:筑牢科學銜接根基
“本次活動是課題研究的實踐轉化。”鐘園長強調,“我們將民俗游戲與語言訓練巧妙融合,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樂中誦。活動通過搭建沉浸式民俗場景,將抽象的語言目標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游戲體驗,既傳承了壯鄉文化,又為幼小銜接奠定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
壯鄉集體舞 丁起濤 攝
走板鞋 丁起濤 攝
據悉,該園將繼續深化課題研究,把活動中生成的“欽江韻·童聲揚”等特色課程系統化,讓文化傳承與語言發展在充滿童真的歡聲笑語中落地生根,為幼兒的終身發展筑牢根基。
畫彩蛋 鐘景麗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