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優秀作品推選
(廣播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
手機成為“新農具” 直播變為“新農活” |
參評項目 |
廣播新聞 |
|||||||
體裁 |
長消息 |
|||||||||
項目代碼 |
A12 |
|||||||||
播出頻率、 頻道(報刊) |
FM98.6欽州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 |
播出單位 |
欽州市廣播電視臺 |
|||||||
刊播欄目 (版面) |
《欽州新聞》 |
節目時長 (字數) |
3分18秒 |
|||||||
播出時間 |
2023年9 月 9日19 時 11分 |
|||||||||
作者 (主創人員) |
毛麗婷、梁其波、張云燕 |
編輯 |
馮曉明、利薇、黃瑩 |
|||||||
(作品簡介) 采編過程 |
一次偶然的機會,記者下鄉采集其它新聞,夜宿靈山縣武利鎮與當地宣委閑聊時得知,武利鎮漢塘村村民都緊跟時代用上了“直播帶貨”,銷量火爆驚人。近幾年來,該村苗木年銷售總額均超億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國鄉村振興特色產業億元村。一個小山村僅靠苗木銷售就能有超億元收入!此話一出,瞬間引起了記者的濃厚興趣。靈敏的新聞嗅覺讓大伙拎起機器連夜趕往漢塘村。來到漢塘村,已是晚上十點多,本應沉睡的村莊依舊燈火通明,亮光之處非常熱鬧,各家大小庭院里,村民拿著自家的苗木在手機前各種展示解說,一副副并不比專業主播差哪的自信模樣。記者真實記錄了這些畫面,并迅速發布,全面呈現靈山縣武利鎮漢塘村苗木銷售火爆的情景,解答了“一個小山村何以能收入超億元”的疑問,講述了新時代三農故事,分享了廣大農民的豐收喜悅,展現了鄉村振興喜人成果。 |
|||||||||
推薦理由 |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這篇作品展示了當地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在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的成功實踐。立意高遠,以小見大、語言生動、意義重大,充分展示了我黨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決心。 |
|||||||||
推薦單 位意見 及公示 結果 |
該作品內容真實,首播日期、送評件與播出版原版無異和送評材料屬實,經公示無異議,同意推薦。 推薦單位負責人簽名: (蓋單位公章) 年 月 日 |
|||||||||
報送單 位意見 及公示 結果 |
該作品內容真實,首播日期、送評件與播出版原版無異和送評材料屬實,經公示無異議,同意報送。 報送單位負責人簽名: (蓋單位公章) 年 月 日 |
|||||||||
聯系人(作者) |
毛麗婷 |
電話 |
手機 |
18775369929 |
||||||
電子郵箱 |
郵編 |
535099 |
||||||||
地址 |
廣西欽州市麗橋街18號欽州市融媒體中心 |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變為“新農活”
記者毛麗婷報道:
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變成新農具,直播帶貨變身新農活,“直播時代”已經來到鄉野間,為鄉村振興插上了騰飛的云翅膀。在靈山縣武利鎮漢塘村,家家戶戶都會在夜晚用手機直播唱售賣家鄉的特產。
日前,記者一行來到“超億元村”——靈山縣武利鎮漢塘村。晚上10點,本應沉睡的村莊依舊燈火通明,非常熱鬧。對于該村村民來說,夜晚,是直播向全國、甚至是全世界的“網友”推廣苗木的珍貴時間。每天晚飯時間一過,村民主播拿著手機,借著院子和電筒的燈光, 在各式各樣的苗木中來回穿梭直播, IP地址來自漢塘村的直播便陸陸續續開始,形成了漢塘村獨特的“庭院經濟”。
村民 張小燕:【出張小燕錄音】晚上的時候我們去賣這個果樹,就是在家里面去做,白天也可以去干很多的活,很方便,循環利用,賣這個果樹的話主要成為我們的經濟來源。】
除了庭院,村民還把直播間搬進了種植大棚。2019年,為了照顧老人和小孩,黃忠興和妻子黃婷婷回到了漢塘村,種植了20余畝不同品種的果苗,并在該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在線上開設果苗銷售小店。在漢塘村,家家戶戶都是如此,形成了“晚上直播賣貨+白天打包、發貨”的銷售模式。
村民 黃婷婷:【出黃婷婷錄音】在旺季的話,一般來說,一個晚上有四五百單是很正常的,像我和我老公做的是比較小規模的,但是能賺的話也有幾百萬。】
漢塘村是武利鎮育苗核心村,主要種植、銷售水果、綠化苗木等300多個品種優質苗木,深受各地客商歡迎。
靈山武利鎮黨委副書記 黃滿:【出黃滿錄音】我們武利鎮的果苗不僅銷售到我們的全國各地,現在也走向了全世界、走向東南亞,銷售往越南、老撾還有黎巴嫩等國。2022年我們全鎮線上線下銷售額達到3億元左右,2023年我們上半年的銷售額就已經達到了2.5億元。】
武利鎮是欽州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中心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目前,該鎮黨委政府統籌建設了橫跨17個村2個社區共26公里的苗木長廊及黃忠文果苗電商基地。截止2022年,全鎮苗木種植1.8萬畝,帶動全鎮10000多戶村民參與種植銷售,培育孵化互聯網平臺新零售果苗銷售店20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