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優秀作品推選
(廣播、電視、廣電報、論文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
H12欽州《新媒體語境下網絡紀錄片的發展趨勢與啟示》 |
參評項目 |
廣播電視論文 |
||||||
體 裁 |
廣播電視應用理論論文 |
||||||||
項目代碼 |
H12 |
||||||||
播出頻率、 頻道(報刊) |
《新聞潮》 |
播出單位 |
廣西日報社 |
||||||
刊播欄目 (版面) |
創新實踐 |
節目時長 (字數) |
6355字 |
||||||
播出時間 |
2023年3月刊發表 |
||||||||
作 者 (主創人員) |
蔣 萍 |
編輯 |
|||||||
︵ 采作 編品 過簡 程介 ︶ |
媒介融合背景下,紀錄片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其傳播形式、敘述方式、創作視角都不同既往。網絡紀錄片發展依舊面臨融合升級與智能轉變的挑戰,如何推動網絡紀錄片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是廣大創作人員與從業人員需要持續研究的問題。作者認為,只有充分了解新媒體語境下網絡紀錄片的特點和優勢,才能更好地推動網絡紀錄片實現可持續發展。新媒體語境下網絡紀錄片需要精品化制作內容、加強大數據導向,利用人文情懷來“吸粉”。 |
||||||||
推 薦 理 由 |
該論文立意新穎。全文以網絡紀錄片為題進行研究,在吸收學術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各地的紀錄片發展趨勢,能為解決互聯網時代下關于紀錄片的創新創作等問題提供參考和借鑒作用。內容論證科學合理,全文充分體現電視行業的專業特色。 |
||||||||
推薦單位意見及公示結果 |
該作品內容真實,刊發日期、送評件與期刊原版無異和送評材料屬實,經公示無異議,同意推薦 推薦單位負責人簽名: (蓋單位公章) 年 月 日 |
||||||||
報送單位意見及公示結果 |
該作品內容真實,刊發日期、送評件與期刊原版無異和送評材料屬實,經公示無異議,同意推薦
報送單位負責人簽名: (蓋單位公章) 年 月 日 |
||||||||
聯系人(作者) |
蔣萍 |
電話 |
0777-2829718 |
手機 |
13907870240 |
||||
電子郵箱 |
27522367@qq.com |
郵編 |
535099 |
||||||
地 址 |
欽州市麗橋街18號欽州市融媒體中心 |
新媒體語境下網絡紀錄片的發展趨勢與啟示
欽州新聞傳媒中心電視節目中心編導 蔣萍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紀錄片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其傳播形式、敘述方式、創作視角都不同既往。只有充分了解新媒體語境下網絡紀錄片的特點和優勢,才能更好地推動網絡紀錄片實現可持續發展。新媒體語境下網絡紀錄片需要精品化制作內容、加強大數據導向,利用人文情懷來“吸粉”。
【關鍵詞】新媒體語境;網絡紀錄片;趨勢與啟示
互聯網時代下,網絡紀錄片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一些新推出的網絡紀錄片甚至有著過億次的點播量,成為優質爆款。網絡紀錄片的社會價值正在被不斷挖掘,其市場潛力也得到了較大開發。因此,在新媒體語境下研究網絡紀錄片的發展趨勢很有必要且意義重大。
一、新媒體語境下網絡紀錄片的發展特征
對比傳統紀錄片的生產、營銷等環節,網絡紀錄片既保留了其獨到特色,又對其進行了發展創新[1]。本文對網絡自制紀錄片的發展特點進行了梳理總結,認為其可概括為三點,即低視角與高顛覆、低限制與高互動、碎片化與年輕化。
(一)低視角與高顛覆
從創作視角層面分析,網絡紀錄片有著內容更接地氣,視角更微觀和更具煙火氣的特點,不再像以往一樣充滿了教導性與很強的專業性,而是用一種更平和平等,更貼近大眾的方式來分享內容,凸顯出了創作者的個性特色和心靈回音[2]。例如芒果TV《這十年》網絡紀錄片就選取50位來自各行各業且有所成就的人為主人公,然后以回憶、自述等方式向他人介紹自己這10年來的發展歷程與社會的變遷,訴說自己的追夢歷程和社會感悟。這些人的經歷有笑有淚,有催人奮進的堅守,也有讓人心酸的彷徨,他們奮斗之旅與國家的偉大發展密切相關,通過微人物的故事來展示大時代的進步。比如十八洞村的孤兒龍先蘭10年前的生活寫照猶如一堆腐爛的泥土,但10年后的他卻是家庭和美、夫妻恩愛、事業有成,自己變成了回報社會的愛心企業家。龍先蘭是精準扶貧政策的受益者,是國家政策的扶持者。他從貧農到過上了小康生活的企業家,這中間的變化就是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的生動寫照。
(二)低限制與高互動
在這強調個性發展的時代,網絡紀錄片創作主體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制作門檻也更低。無論是專業的制作平臺、制作團隊,還是業余的網友都能夠創作網絡紀錄片。創作主體也降低了專業性要求,智能手機、照相機、DV等攝錄工具的普及,讓創作變得更不受時空限制,為大眾隨時隨地記錄拍攝提供了強力支撐。大眾創作的內容也更加平民化、生活化和多元化。抖音APP、快手APP、今日頭條APP等平臺的涌現更是為愛好記錄的創作者提供了絕佳機遇[3],在這些平臺內,所有人都能夠發布作品,都能夠記錄和導演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熱愛的事物。
互聯網媒體有著高頻互動與代入性強的顯著特征,這也影響著網絡紀錄片的創作[4]。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網絡紀錄片也變得更加強調互動,更注重設置話題,探討議題等。例如優酷視頻紀錄片《侶行》、騰訊視頻紀錄片《我們十五個》就向廣大網友發出了邀請,希望他們可以參加紀錄片的創作。在紀錄片《尋找手藝》的播放過程中,網友能夠在平臺上發送彈幕互相交流,圍繞紀錄片內容或者相關話題進行溝通。紀錄片《風味人間》有著較高的熱度,這得益于觀看節目的網友紛紛在彈幕中分享自己家鄉的美食,評價這些美食的文化特色和味道。彈幕實現了再創作和多次傳播,很好地提高了網友的觀看體驗。這樣的互動形式讓紀錄片變得潮流時尚,更具時代特點大眾氣息。
(三)碎片化與年輕化
快節奏生活背景下,用戶的收視習慣碎片化,網絡紀錄片也隨之變化,呈現出內容精簡、時長較短、敘述直白等特點。網絡紀錄片的時長多是低于10分鐘,如《日食記》《空腹》《不負青春不負村》等。網絡媒體環境下,許多熱度較高的紀錄片多被拆分成一些精華片段來完成二次傳播和深度傳播。例如,今日頭條上的《媽媽是超人》就有很多從每一集中剪輯出來的人物片段,包括“賈靜雯健身”“梅婷做飯”等,這些片段圍繞單一人物展開,時長通常少于5分鐘,為網友提供了更細的分類選擇。《早餐中國》選擇全國老百姓開設的普通早餐店為記錄對象,全面客觀展示了各地老百姓的早餐文化與生活狀態,每個早餐店的內容記錄時間不超過5分鐘,完全貼合網友碎片化閱讀的需求特征。“今日頭條”媒體平臺上的紀錄片都是以局部片段形式呈現的,然后根據片段的相似特征來對其進行主題歸類(美食類、健康類、歷史類等)。在各大類別視頻中,紀錄片的時長介于2~7分鐘內,內容是紀錄片精華高潮部分的集合。這些紀錄片以碎片化的形式傳播,目的是更好地運用精彩片段來吸引受眾,抓住受眾眼球,借由受眾實現深度傳播和范圍傳播。
互聯網媒體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媒體傳播的話語權,讓媒體傳播突破了時空限制,大數據的出現也讓紀錄片群體不斷拓展,從以往的三高受眾變成了認知更獨特的年輕群體[5]。過去觀看紀錄片的主流群體是高年齡、高學歷、高收入群體,現在更多的則是年輕人[6]。例如,《水果傳2》就大受年輕人追捧。該紀錄片融合流行的動畫元素,以微距攝影的方式構建出五彩繽紛的水果視角,帶給年輕人豐富的視聽體驗;《宵夜江湖》則很好地記錄了城市的美味夜宵,既暖了受眾的胃,又釋放了受眾內心的壓力,用美食的誘惑打開了年輕受眾的心靈。
二、新媒體語境下網絡紀錄片的發展趨勢
技術更迭越來越快,網絡紀錄片發展也愈來愈快。日后,網絡紀錄片將朝著產業化、教育化、體驗化的方向不斷發展。
(一)產業化
通過線上線下、IP開發、多屏互動、品牌營銷策劃等方式來延伸網絡紀錄片產業體系,既能夠為網絡紀錄片發展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又能夠提升網絡紀錄片的影響力與生命力,進而促進網絡紀錄片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立足于產業上游分析,要堅持深化紀錄片創作合作模式。網絡紀錄片有兩種常見的創作模式,即自制創作與聯合創作。例如,騰訊視頻成立了專業的紀錄片創作機構,該機構既獨立自主地創作紀錄片,也實施IP引進打造計劃,計劃與國外成功的紀錄片IP進行聯創,共同制作網絡紀錄片,雙方共同組成生態紀錄片聯盟,將互聯網合作共贏的思維理念引入紀錄片創作中。
立足于產業中游分析,發展重點要放在依托網絡技術來創新營銷手段方面。在媒體競爭愈演愈烈的環境下,很多視頻為了獲取節目收視率,都會為某些節目量身定制營銷計劃。例如,嗶哩嗶哩(bilibili)就圍繞《人生一串》第二季制定了全面的營銷管理策略體系,很好地拓寬了該紀錄片的營收渠道。優酷跟阿里大文娛結成了戰略同盟,目的是希望依靠阿里龐大的客戶基數來加快加深紀錄片的傳播。
立足于產業下游分析,重點要放在探索多元化變現渠道上面。例如,騰訊視頻的《風味人間》之所以爆火全網,離不開家樂福、沃爾瑪等品牌商超的幫忙宣傳與聯合活動營銷;嗶哩嗶哩(bilibili)最大程度地挖掘出了《人生一串》的市場影響力,以人生一串為店名成立了實體燒烤店,這些店成為了上海爆火的擼串店,很多網紅都慕名前往打卡,燒烤店與紀錄片均實現盈利。在優酷推出的《做客中國》紀錄片中,創作團隊將視頻同款鏈接放在畫面內,觀眾只需點開鏈接或者掃碼就能跳轉到電商頁面,完成商品的挑選和購買。
(二)體驗化
VR、全息投影等技術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網絡紀錄片的視聽體驗,讓紀錄片變得更逼真,更具交互性。紀錄片也可以如3D電影一樣真實,帶給觀眾沉浸式的觸碰和體驗[7]。今后,網絡紀錄片將朝著點對點定制化傳播方向不斷發展,即觀眾的參與行為會影響他們的觀看體驗,觀眾可以依靠虛擬現實技術走進紀錄片的畫面,身臨其境般地感受紀錄片的內容,與紀錄片中的人物、環境、物品進行互動,真切感受到虛擬環境中的“真實”。例如,《這十年·幸福中國》紀錄片充分運用前沿的XR技術、裝置藝術和多面屏技術,塑造出跨越時空對話的古今結合舞臺。該紀錄片每一集都有一位堪稱藝術家的演員來扮演古代圣賢,然后依靠XR技術來塑造跨時空對話場景,讓紀實內容變得更具故事性與對話性,增強了紀錄片的代入感和震撼力,帶給受眾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正是優酷在強化紀錄片體驗功能方面的創新表達。
(三)教育化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紀錄片是能夠隨時隨地觀看的,其播放時間與播放地點并沒有任何限制,因此,人們可以利用網絡紀錄片來進行學習和教育,利用網絡紀錄片碎片化的特點來完成“微教育”,使其取代內容冗長、時間較長的課程視頻,這在提高我國公民文化素養方面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地鐵上的人們可以觀看紀錄片《袁游》,僅需10分鐘不到就能了解一段我國的歷史;在等公交的幾分鐘內,可以觀看《日食記》來提升自己的廚藝等。
網絡紀錄片的教育化不僅能夠幫助全民普及文化科學知識,還能提高全民的思想覺悟與內在修養。紀錄片一般是國家文化、地域特色、民俗風情等優秀內容的集合,有助于觀看者了解我國的科技文化特色,從而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產生正確的愛國情懷,幫助我國快速弘揚優質文化,實現文化復興[8]。因此,在創作紀錄片時,要注意賦予紀錄片一定的文化內涵,凸顯出民族的獨特文化。例如,芒果TV制作的網絡紀錄片《這十年》就傳遞了一個很好的價值觀念,其中有一期叫《燈塔引領 智造未來》,里面有一句表達主人公易小剛觀點的話令人印象深刻:“我最不愿意聽到兩句話,一句是國外是這么做的,另外一句就是國外也沒有這么做。如果是按那兩句話為原則的話,那我們做不到世界第一或者中國第一。你不是一個追隨者,你是一個超越者。”從追趕他人的步伐到領航世界的發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離不開廣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勞付出,《這十年》很好地展示了科研人員的精神面貌與不懈付出,宣揚了我國永不言棄,自主創新的民族精神。
三、新媒體語境下網絡紀錄片的發展思考
對比傳統的紀錄片,網絡紀錄片有著更多新潮的特點,這些特點能夠帶給我們一些發展啟示和感悟,因此,要承繼這些優勢和特點,來最大程度地挖掘出網絡紀錄片傳播健康文化、普及科學知識、塑造正確審美觀念的正面功能。
(一)精品化制作內容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紀錄片產業發展格局早已重新洗牌,紀錄片具有的功能也越來越多。以往的紀錄片只具備單一的科普功能,現在卻具有教育、助推商業經濟發展、弘揚優質文化等功能。目前,許多知名IP都具有很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成為網絡領域的熱搜資源。
歷經10多年的摸索發展,我國網絡紀錄片產業鏈正變得越來越成熟完善,該有的產業鏈環節也應有盡有,包括創意、創作、加工、營銷、播放等等,這些環節既各司其職,相對獨立又互相影響,有機統一。在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細的時代背景下,網絡紀錄片產業鏈各環節還需要深化、優化、細化,提升各環節的專業性,完善各環節的細節,以大眾需求為導向,以權威營銷理論為依據,構建出系統完善的營銷策略體系。網絡紀錄片產業鏈越成熟完善,網絡紀錄片的市場化進程就越高效快速。
例如,2020年10月,騰訊視頻在上海成功召開了V世界大會,并在會議上公布了2021年的紀錄片機會,包括《風味人間》第三季、《布達拉宮》《一日之食》《鳳凰》《敦煌:生而傳奇》等作品,還計劃與BBC合作推出《完美星球》等系列紀錄片。騰訊視頻計劃加大自主創作的力度,并努力構建紀錄片IP矩陣,將優秀的紀錄片輸送到國外,實現國內外的雙向文化交流。
(二)以大數據為導向
各類信息技術的涌現為紀錄片發展創作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創作團隊會依靠大數據分析結果來決定紀錄片的內容、時長、主題及敘事方式,以便更好地確定那些能讓觀眾產生共鳴的點,確保觀眾有良好的觀看體驗,確保紀錄片有較高的市場接受度。
數據分析既能夠讓國家社會的經濟發展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也能夠量化許多模糊的問題,為個人、組織和企業的決策提供客觀依據。數據分析能夠降低主觀決策風險,確保決策的客觀性與合理性。有了大數據的加持,紀錄片的內容、生產、傳播將會更加科學有序,具有針對性和系統性[9]。大數據能夠精準地梳理出市場受眾在觀看紀錄片方面的習性特點、內容偏好與類型愛好,從而幫助紀錄片精準定位客戶群體。雖然商業化只是網絡紀錄片的特點之一,但如果可以放大這個特點,紀錄片創作發展就會有更多的贊助和資金,紀錄片也會迎來創作良機和發展沃土。對此,網絡紀錄片要利用大數據從市場、創作、平臺及營銷等四個維度切入,分析紀錄片在這四方面的現狀表現及問題成因,然后針對性地對這些問題進行優化改進,構建出成熟完善的紀錄片營銷創作策略體系,以此來增強網絡紀錄片的市場熱度與社會影響力。例如,《潮CITY》《決勝無人機》等紀錄片都是經過了大數據分析后誕生的創作成果,其播出后也收到了熱烈的市場反響,節目效果相當不錯。
(三)人文情懷“吸粉”
中國的網絡紀錄片要體現出我國獨特的人文情懷,這是網絡紀錄片實現健康發展的關鍵[10]。傳統的紀錄片很喜歡講故事,喜歡直白地裸露觀點和冗長的敘述說教,這樣的敘事方式難以引發受眾的共鳴。網絡紀錄片顛覆了以往“高端小眾”的市場定位,從人文視角切入,融合社會發展實際,依靠前沿的媒體技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作出更貼合受眾習性和特點的全新紀錄片。網絡紀錄片蘊含的人文情懷使得其更具有生活氣息和情感溫度,其敘事能力和情感穿透力也自然更強。
《早餐中國》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視角巧妙。之前,早餐并不是美食節目的關注重點。但早餐是每個人都不可或缺。創作團隊圍繞早餐來紀實,為觀眾介紹了各地的特色早餐,如貴陽素粉、客家牛雜湯、武漢熱干面等等,這極大地勾起了受眾的食欲,5分鐘的時長又恰好貼合受眾碎片化閱讀的特點。其次在于視頻內容非常貼心。該紀錄片對全國各地的特色早餐進行描述和點評,并標注了這些店鋪的位置及打卡攻略,為游客打卡光顧提供貼心攻略。需要強調的是,節目的價值不僅在于宣傳我國的特色小吃,更傳遞出了更加深刻的價值觀念,即“只需早起,就能找到故鄉”,鄉思情節提升了紀錄片的文化內涵和立意高度,很容易引發受眾的共鳴。最后是該片口語、俚語特色十足,一下就拉近了觀眾和家鄉之間的距離。
四、結語
新媒體語境下,我國紀錄片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來創新紀錄片的創作模式與傳播路徑,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就。然而,受到發展時間較短的影響,網絡紀錄片發展依舊面臨著融合升級與智能轉變的挑戰,對此,需要在保留網絡紀錄片人文情懷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其商業價值,完善網絡紀錄片的產業架構[4]。如何推動網絡紀錄片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是廣大創作人員與從業人員需要持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宋獻偉.網生紀錄片美學理念的兩極嬗變[J].四川戲劇,2021(12):24-30.
[2]唐俊.新中國紀錄片美學演變機制研究——基于媒介技術視角的考察[J].新聞大學,2021(11):105-120+125.
[3]彭錦.網絡視聽行業“十三五”發展回顧[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06):4-8.
[4]秦秀宇.淺析新時代主旋律網絡紀錄片的嬗變之路[J].電影評介,2021(01):34-36.
[5]宋獻偉.網生紀錄片美學趣味的變遷與調適[J].電影評介,2021(01):30-33.
[6]王家東.交互紀錄片的界定與紀錄片地位的獲得[J].四川戲劇,2020(05):97-102.
[7]董瀟瀟.網絡視聽行業如何踐行使命擔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03):56-58.
[8]劉俊.邊界模糊、景觀多元、傳播滲透:融媒時代視聽發展新趨向——2019年中國影視發展觀察[J].編輯之友,2020(02):56-62.
[9]馬廣軍.精品網絡紀錄片的新型創作思路綜述——基于對《了不起的匠人》《百心百匠》等的分析[J].電視研究,2018(03):58-60.
[10]譚俐莎.從技術到觀念:網絡環境下的紀錄片創作流變[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04):94-98.
附件:
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