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制:庾琳
暮色漸濃,重重山峰沉入靜謐之中,作為風景名勝的六峰山隱去了。山腳下,環山步道的路燈次第亮起,休閑公園的草坪上,散步的市民伴著晚風閑話家常,文創園的夜市里,美食的香氣與笑語在光影里交織……一個煙火日常的六峰山逐漸蘇醒。
靈山縣六峰山,平陸運河沿線的歷史文化名山。與許多遠離鬧市的名山不同,六峰山地處城中,“蓬萊第一重”的仙氣與“人寰勝地”的煙火互相交融,構成其獨特氣質,也為靈山這座城市帶來兼具靈秀與溫度的底色。
六峰山又稱石六峰、西靈山,由龍頭、鳳尾、龜背、鶴立、寶幛、沖霄六峰組成。六座山峰如六扇錦屏環繞,靈山縣名的由來與之密切相關。嘉靖版《欽州志》記載:“西靈山,即石六峰……內一峰曰龜峰。龜,靈物也,故曰‘靈山’,因以縣名。”
“游眺靈陽石六峰,錦屏常有白云封;乘危絕頂應須到,疑是蓬萊第一重。”自古以來,六峰山就以景色奇麗著稱。喀斯特地貌賦予其崢嶸峭拔的山勢,六座山峰參差相對,峰與峰之間山徑縈紆、古木蓊郁,洞穴深邃、奇巖迭出,著名嶺南派畫家黃獨峰將其比作“縮小了的黃山”。
六峰山古跡眾多,尤以摩崖石刻為盛。沿登山步道拾級而上,首先經過“靈巖初地”“六峯寶山”兩座古牌坊。牌坊為清乾隆朝名臣康基田題寫、修建,他十分欣賞六峰山的景色,多次整修六峰山環境,維護古跡。
游客在《隱秘的角落》拍攝地拍照打卡。施國輝 攝
“六峯寶山”牌坊旁的龍頭巖,是六峰山崖刻較集中之處,可以欣賞到康基田《西靈名山記》、明代“人寰勝地”等名碑名題。據介紹,六峰山及一脈相連的鳳凰山、翠壁峰等,共有宋代以來的崖刻206方、造像6尊,可謂“詩書入峭壁,文脈存寶山”。
儒釋道共處一山,也是六峰山的一大特色。道教的宮觀、佛教的廟堂、儒家的書院,不同文化信仰和諧共存于翠谷幽林中,構成多元交融的人文底蘊。
其中,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的北帝廟最富傳奇色彩。這座位于六峰山腹地的道觀,內中供奉的北帝像由與山體連成一體的天然石塊雕成。民間傳說,北帝是“鎮水之神”,舊時漁民出海、村民祈雨,常來上香求庇,其名聲遠播東南亞。
英雄歷史,是六峰山的另一重記憶。位于沖霄峰的二炮臺,是鎮守靈山的制高點。1939年至1940年,愛國將領蔡廷鍇率部在此抗擊來犯日軍,穿鏡巖至今留有將軍為激勵國人所題“振旅巖疆”崖刻。如今硝煙散去,站在二炮臺俯瞰縣城,鳴珂江如翠帶飄繞,環秀橋連通兩岸,車流往來、樓宇林立,繁華盡收眼底。
時光流轉,六峰山的故事在當代續寫新篇。二炮臺往西,可到鶴立峰。這是六峰山如今最出圈的景點。2020年,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熱播,演員秦昊曾在此拍攝取景,吸引許多游客過后前來打卡。
通往鶴立峰的路幽僻安靜,路面更陡急狹窄。峰如其名,如鶴立凌空,峰頂巨石嶙峋,尖峭兀立。拋開劇中的陰郁氛圍,鶴立峰其實別有風景。舉目遠眺,沖霄峰背襯藍天、沖霄而立,龜背、鳳尾、鳳凰、翠壁等峰巒如明珠散布,宛如圖畫。
從鶴立峰下山,已是傍晚。斜陽透過山樹,在山腳的環山步道灑下點點碎金,游山歸來的游客、休閑健身的市民絡繹不絕。正在熱身的冼先生告訴記者,六峰山的環山步道設施很新,景色很好,非常適合跑步。
作為平陸運河主要流經地,靈山乘勢而上,建設運河之畔幸福城,圍繞六峰山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規劃休閑公園、文化街區等項目,構建靈山秀水的城市特色。去年全縣開展34個新型城鎮化建設項目,六峰山休閑公園項目更成為全區城市更新優秀案例。
夜已深,作為靈山的夜經濟集聚區,六峰文創園煙火正盛、人聲更稠。從白晝的云卷云舒到夜晚的燈火夜市,六峰山的雙重詩篇仍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