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侵占北海的潿洲島,合浦一中在戰(zhàn)火威脅的北海已難以開展教學工作。11月,一中就把分校建立在遠離北海的六萬大山下小江六新村長塘山坡上的宋屋祠堂里。分校閱讀室的書報雖然不多,但是進步書報所占的比例不小,有重慶出版《新華日報》、《群眾》雜志,有延安出版的《解放》雜志,還有桂林出版的《救亡日報》、《全民抗戰(zhàn)》等。大家最喜歡讀的書那就是《論持久戰(zhàn)》、《抗戰(zhàn)游擊戰(zhàn)爭》、《三民主義概論》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教程》等。其中,影響最大啟發(fā)力最強的是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讀了《論持久戰(zhàn)》,大家茅塞頓開、豁然醒悟,堅定了人民群眾抗戰(zhàn)到底的必勝信心。凡是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誠心誠意地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此,大家都稱贊這本書為“圣書”。1938年10月,《新華日報》全文刊出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六中全會上的報告《論新階段》。這個報告系統(tǒng)地論述了抗日民族戰(zhàn)爭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展的新階段。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勢下,長塘山分校黨組織決定以抗日先鋒隊政治部名義刻蠟紙翻印。當時的蠟紙只能印500份,他們就印成500本,忙了一個星期,才能把書全部印出。學校100多位師生人手一本,還有抗日隊伍一七五師派人來定購近百本,剩余的全部分發(fā)給各地進步人士。師生們手捧“圣書”,如獲珍寶,如饑似渴,愛不釋手,讀得那么認真,學得津津有味。通過學習革命道理,樹立革命理想,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傳播革命火種,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發(fā)揮學校黨組織的先鋒隊作用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圣書”,見行動,長塘山分校黨組織成立抗日宣傳隊。抗日宣傳隊每天清晨都集中學唱新的革命歌曲,當時隊員們都學會了60多首歌曲。每周都安排隊員利用一兩天時間到周圍的村鎮(zhèn)宣傳抗日斗爭,他們有的寫標語,有的出版墻報,有的畫漫畫,有的辦識字班,有的演話劇。其中一個名叫利培鳳的宣傳隊員,在話劇中專門扮演骨瘦如柴的貧苦老農民,把老農民凄涼悲慘的遭遇扮演得惟妙惟肖,常常讓觀眾禁不住流下同情的淚水。由于他演技嫻熟老練,情感細膩逼真,所以同學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老骨頭”。還有一名叫陳廷瑞的宣傳員,他專門扮演日軍小頭目。他扮成鬼鬼祟祟的日本兵,陰險狡詐的表情,兇狠毒辣的言行,往往讓臺下的觀眾以假當真,對他恨之入骨,激起眾怒,惹得一位農民觀眾沖上戲臺要打他。長塘山分校演的話劇出了名啦,“老骨頭”和“日軍小頭目”的精彩演技也在社會上傳開了,抗日宣傳隊每到一處演出,觀眾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家國仇民族恨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心中,特別讀了“圣書”之后,更加激發(fā)廣大師生和人民群眾抗日救國熱情,更加堅定抗日的必勝信心和決心,更加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合浦一中分校師生的思想、作風、活動和社會影響深入人心,被人們稱為“南方抗大”,因而成為了國民黨頑固派的眼中釘、肉中刺,總想找借口破壞學校的抗日活動。但學校黨支部堅定不移地領導師生照常開展抗日活動和培養(yǎng)革命火種的工作。黨支部書記謝王崗,支部委員岑嘉毅等吸收了盧文等一大批新黨員,壯大了黨的隊伍,長塘山分校培育的革命火種,在欽廉四屬大地上生根、成長、開花、結果。
(黃家玲譚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