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這個曾經只是潮玩圈的小眾產物,如今已化身“百變魔盒”,滲透進火車票、考古、文具、美妝等各個消費領域。有媒體調查顯示,近七成的大學生有過盲盒消費體驗,這一數據折射出盲盒經濟的火爆,也暴露出潛在的消費風險。當盲盒從一種新奇玩法異化為無處不在的營銷工具,我們亟需警惕:別讓“盲盒消費”淪為“盲目消費”。
要讓盲盒消費回歸正軌,需多方合力筑牢防線。監管層面,2023年發布的《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已明確要求公示概率、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但執行仍需落地。企業應摒棄“割韭菜”思維,將重心轉向產品設計而非概率游戲。消費者更需建立清醒認知:盲盒不是投資品,而是娛樂消費品,應學會在消費熱潮中保持冷靜,避免為短暫的刺激透支未來。
盲盒本應是釋放創意的載體,而非資本套利的工具。當考古盲盒傳遞文化之美,文具盲盒激發學習樂趣,火車票盲盒助力旅行探索,才能真正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平衡。唯有將理性注入盲盒經濟,才能讓“驚喜”不被“盲目”吞噬,讓消費回歸服務生活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