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微風掠過,欽州市中山路廣州會館旁,龍眼樹新綻的嫩葉輕輕搖曳,為這座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古建筑平添了幾許生機。
樹蔭下閑坐的老街坊都知道,這是“欽州最古老的房子之一”。但他們或許并不清楚,那些曾在會館里進出往來的身影,如何在歷史長河中深刻改寫了這座城市的命運。
“在欽州貿易百有余年……”廣州會館碑記上的文字,凝結著粵欽兩地的商業淵源。18世紀,華南沿海一帶商業已很活躍,商人們紛紛向西發展,有江有海的欽州,成為他們理想的落腳點。
位于欽州市中山路的廣州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陸敏 攝
根據史料記載,清中期至民國初年,在欽州的商幫很多,其中“廣州幫”勢力最雄厚。他們自發組織起來興建會館,互助共濟、抱團發展。會館由廣州商人所建,因此稱“廣州會館”,而在廣西其他地方,粵商修建的會館多稱“粵東會館”。
大批粵商在今日欽州一至三馬路及中山路一帶開設店鋪。他們沿欽江出海,把廣西的糧油等運銷到廣東一帶;再通過海運轉江運,把廣東的洋紗布匹及各類雜貨運至欽州乃至南寧、河池等地,時人稱之“無市不趨東”“無東不成市”。
粵商群體的聚集和活躍,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城市的風貌習俗。今日欽州老街,獨具嶺南風情的騎樓以及廣為流行的白話方言,就是百多年來“東風西漸”的結果。
廣州會館是在欽粵商開展商業活動的中心,也是他們成功的見證。查閱資料可知,清代廣州會館背靠當時欽州最中心的街區東門城內街,門前就是船來船往的欽江,往南走不遠是平南古渡碼頭。這片區域,至今仍是欽州的商業中心之一,在當時更是妥妥的“CBD”。
建筑風格上,廣州會館是典型的清代嶺南院落式布局,主屋前后兩間大廳,中以天井相連,兩側為小客廳和廂房。整座建筑選材講究,每一處細節古樸雅致,在低調中透露粵商的雄厚實力。
走近會館,只見前門廳堂門楣上鑲嵌“廣州會館”四字石匾,為清代廣東番禺狀元莊有恭所書。房屋墻體為青磚砌就。據介紹,廣州會館用的是特定尺寸的訂燒青磚,六面通體打磨,墻體之間還設有中空間隔,起到靜音隔熱效果。所用木材也是精挑細選,歷經240余年風雨,整座建筑仍基本保存完好。
精美的浮雕、木刻、彩繪在會館隨處可見。“會館充分體現出當時粵商文化的精致。”帶領我們參觀的欽州市博物館館長林衛峰說,作為一個經商洽談之所,裝飾上沒有采用鳳穿牡丹、花開富貴這一類寓意財源廣進的題材,而是風云際會、踏雪尋梅等寓意廣交朋友和生活雅趣的內容,可見在當時的粵商看來,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經商創業非常重要。
作為歷史建筑,廣州會館見證過辛亥革命領導者之一黃興在此開展革命活動,也曾被用作電報局、招待所。2020年,欽州市對會館及周邊環境進行治理,內設“舟楫不絕——欽州海絲貿易文化展”,對公眾開放。
走進會館,唐代海上貿易的陶瓷、宋代博易場的展示、民國的賬簿、華僑商路……一條商業歷史的脈絡綿延千年,賡續不絕,至今仍煥發新彩。
在會館右側,有一排仿古建筑,門前掛著一個醒目的牌子:欽州市廣東商會。
“我們是2021年5月揭牌的。政府在這里為我們提供場地,作為廣東客商洽談、展示的窗口,這既是對粵欽兩地百年商業往來歷史的傳承,也是‘兩廣一家親’初心的延續。”欽州市廣東商會會長袁貴華已扎根欽州20多年,他介紹,如今商會有會員100多家,湛江、吳川、茂名、潮汕等地也都在此設有商會,越來越多粵商看好欽州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紛至沓來。
在欽州從事鋯鈦礦進出口貿易及加工的廣東客商林道對平陸運河充滿期待:“我們的產品通過公路運輸到廣東云浮,每噸運費200多元,運河開通以后直接走水運,每噸運費可以下降到現在的1/4。”
連通山海的平陸運河,點燃了人們對這片熱土的憧憬。“我們歡迎各方投資者。”欽州市園區辦一位負責人表示,欽州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第一要事”,讓企業安心投資、放心發展。
這些彼此成就的雙向奔赴,將在欽州這方熱土續寫更為精彩的華章……
報紙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