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今天,似乎沒有什么“社交”是一部手機解決不了的——視頻通話清晰到能數清對方的睫毛,游戲里五黑開麥的歡呼聲震耳欲聾,社交軟件的點贊和評論永遠刷不完……
但是,真的強烈建議大家多和朋友進行線下聚會,因為確實能“救命”!
英國一項長達 12 年、覆蓋 46 萬人的研究發現:長期獨居、缺乏社交的人,早逝風險最高增加 77%——這相當于每天抽一包煙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了。
論文截圖
你的社交狀態達標了嗎?
科學家列出的“危險信號”
為了具體了解受試者的社交狀態,研究者們一共設立了 5 個關鍵指標:
1.是否會向親友傾訴煩惱
2.是否會經常感到孤獨
3.親朋好友的探訪頻率
4.是否參加集體活動
5。是否獨居
如果在 5 項指標里你的答案多數都是“否”,那么,你的身體可能正在“發出警報”。
研究人員還總結出了三種相對危險的社交狀態:
1.和朋友/家人見面次數<3 個月 1 次
研究表明,人們對社交的需求是有一定閾值的,和每天都能和朋友/家人見面的人相比,每個月只見一次的人身體的風險并沒有顯著增加,但是如果只有 3 個月一次,全因死亡率會增加 11%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則增加了16%?,如果是全年都沒有接觸的話,全因死亡風險激增了 39% 。
2.獨居+零社交
獨居的人全因死亡率會增加 25%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 48%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如果獨居的同時缺乏和朋友/家人的聚會,死亡風險呈幾何級增長——這類人群的心臟病死亡率,比社交活躍的人高出了 123% 。
3.無人傾訴+長期孤獨
有研究表明,長期孤獨會激活大腦的“威脅監測系統”,導致慢性炎癥水平升高 29% ,與此同時,如果又無人傾訴,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會增加63% 。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線下社交如何為我們“續命”?
線下面對面的社交到底是怎么為我們“續命”的?另外一些研究發現:
1.近 200 種蛋白質和社交缺乏相關
研究人員通過蛋白質組學分析,解析出共有接近 200 種蛋白質和社交缺乏相關,而這些蛋白質大多數是在炎癥、病毒感染和免疫反應中產生的,所以社交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的風險,并增強免疫系統。
2.社交影響人體激素的平衡
和朋友多接觸可以激活中腦中央灰質的速激肽1神經元,刺激下丘腦分泌催產素,而催產素可以降低皮質醇的濃度,舒緩壓力。
之所以線下社交和線上交流會有如此大的不同,是因為我們對交流時的語氣、肢體動作這些信號更加敏感。
完整的情感傳遞中,單純的文字信息只占 7% ,另外有很多信息來自面對面的感受。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時候在手機上聊天總是會吵起來,但是見個面立刻和好如初。(此處暗示情侶們)
線下社交不僅續命
還“養腦”
不僅僅是給我們續命,社交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大腦。研究表明社交頻率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容量,“社?!钡拇竽X容量是最大的。除此之外,社交多的人更不容易得阿爾茲海默癥哦。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手機雖然可以“聯通”一切,但畢竟模擬不了線下聊天時相視一笑的默契、深夜emo時無聲的擁抱……人終究是社會性動物,縱使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也希望我們都能享受線下面對面的交流和快樂。
把“改天見”變成“今天見”,看完這篇文章,放下手機,去見你想見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