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霧尚未散盡,浦北縣安石鎮阮農伯特優百香果基地已是一派熱鬧景象。翠綠的百香果藤蔓攀爬在整齊的支架上,藤下成片的芥菜挺著油亮的葉片,足有成人小臂長的白蘿卜半掩在泥土中,引得正在田間考察的桂林銀行客戶經理連連稱奇:“同一片地里,百香果和蔬菜竟能長得這般壯實!”
▲阮文百香果基地產出的大蘿卜
“農機手”的十年蝶變
十年前,阮文的雙手還沾滿機油,忙于拆卸摩托車發動機;十年后,這雙布滿繭子的手已托起畝產萬元的“黃金藤”。2017年那個沾著春泥的黃昏,農機手擦拭拖拉機方向盤時,目光被一株“欽蜜九號”果苗牢牢攫住。月光浸透的窗臺上,這個與機油打了十余年交道的漢子,借著昏黃的臺燈反復摩挲欽蜜九號百香果苗,心中萌生了新的人生規劃。
“鄉親們常說‘農機手的手藝在地頭’,這次我要讓土地見證奇跡。”阮文與妻子在質疑聲中承包了30畝荒地,開始了百香果種植的旅程。憑借多年與土地打交道的經驗,他精心照料著每一株百香果苗。隨著種植規模的逐漸擴大,為了更好地整合資源、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阮文在2018年成立了安石鎮阮農伯種植專業合作社,從此踏上了一條充滿希望的創業新征程。
▲阮農伯種植專業合作社百香果育苗基地
“共生矩陣”激活土地潛能
阮農伯合作社采用的是“片區管理”模式,由阮文統一墊付農資、制定種植規范,社員專注生產,合作社包銷包售。這種“專業分工+集約經營”的模式,讓種植戶年均增收超3萬元,1200畝基地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昔日的荒地,如今已化作帶動200余農戶的致富引擎,長期雇工黃大姐邊采收邊笑:“以前守著兩畝薄田愁收入,現在家門口做工月入三千,孩子學費再不用借。”
▲阮農伯種植專業合作社百香果種植基地
金融賦能破解“共生密碼”
在百香果種植的日常管理中,阮文時常望著百香果藤下閑置的空地陷入沉思。百香果上半年種植,下半年才收成,這期間土地的閑置讓他覺得十分可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鄰居在果樹下種了些蔬菜,長得還頗為茂盛。這一幕瞬間點亮了他的靈感,他心想,為何不在百香果藤下種菜呢?于是,“果蔬同生”的設想在他腦海中逐漸成型。
春耕時節,正是百香果種植的關鍵時期,肥料購買和育苗工作都急需資金支持。桂林銀行客戶經理通過下沉走訪了解到阮文合作社的情況后,及時伸出援手,給予了30萬元的信貸支持。這筆資金如同一場及時雨,解了阮文的燃眉之急。“有了這資金的支持,我就不用擔心我的果蔬計劃啦。”阮文對桂林銀行客戶經理說道。說干就干,阮文用30畝的百香果基地試行他的“果蔬同耕”計劃。結果令人驚喜,不僅百香果長勢喜人,蔬菜也獲得了豐收。“這波蔬菜收完,今年預計可以增收十幾萬”。阮文開心地對回訪客戶經理說道。
▲阮文向桂林銀行客戶經理介紹他的“共生大白菜”
金暉漫過層疊藤架,阮文輕撫新結的花苞,貨車滿載著清晨剛采的翡翠芥菜即將啟程。“土地從不辜負用心之人,當你解開束縛它的繩索,它自會舞出驚艷的豐收之舞。”遠處安石鎮南間村的燈火漸次點亮,宛如大地為這場共生奇跡綻放的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