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工人”到“新農人”:一只“金鳳凰”飛回荒山溝
2021年的寒冬,43歲的薛德剛站在家鄉廣西浦北縣樂民鎮的山坡上,望著腳下荒草叢生的土地,心里五味雜陳。在外摸爬滾打多年,他承包過工程、見過繁華,但每次回鄉,總被眼前的景象刺痛——土地撂荒、老人佝僂的背影、年輕人“逃離”后的冷清。父母日漸佝僂的腰板和荒草叢生的田地,像一根刺扎進他心里:“難道家鄉只能這樣荒下去?”
一咬牙,這個工程“老江湖”掏空了半輩子攢下的積蓄,扛起鋤頭一頭扎進荒山。“種麻竹筍!”他拍板決定。村里人直搖頭:“這坡地種竹筍?能活嗎?”可薛德剛不信邪。他卷起褲腿,帶著老父親一鋤頭一鋤頭開荒,硬是在陡坡上刨出“希望田”。汗水砸進黃土地,他自嘲:“別人種地要‘靠天吃飯’,我這是‘靠山吃山’!”
▲薛德剛的麻竹筍基地
多方“神助攻”:荒山野嶺變“聚寶盆”
銀行“輸血”:30萬貸款點燃“產業火苗”
2023年春天,桂林銀行浦北支行的信貸員踏著泥巴路找上門。“老薛,聽說你缺錢買肥料?”看著薛德剛曬得黝黑的臉,信貸員遞上一份方案:30萬元貸款,當天審批、當天放款!這筆錢像“及時雨”,嘩啦啦澆灌到麻竹筍地里。肥料堆成小山,筍苗挺直腰板,連請工人的腰包都鼓了起來。“以前借錢難如登天,現在銀行追著送‘彈藥’!”薛德剛樂得合不攏嘴。
▲桂林銀行客戶經理上門核查現場
政府“鋪路”:產業路變身“黃金通道”
產業剛見起色,大山卻給薛德剛出了道難題。麻竹筍基地所在的山坡陡峭險峻,原有土路寬不足1.5米,雨季泥濘難行,村民上山需肩挑背扛,運輸車更是寸步難移,正當薛德剛急得整宿睡不著時,事情出現了轉機。2024年初,當地政府將“麻竹筍產業路”建設列為重點民生工程,多方籌措資金,組織施工隊晝夜奮戰:700米環山產業路如銀鏈盤繞,800米硬化路直通基地核心區,8公里沙土路拓寬至4米,可容貨車暢行無阻。村民們扛著竹筍走在平坦路上,笑稱:“以前是‘爬山虎’,現在是‘風火輪’!”
人大代表“帶飛”:鄉親們組團“挖金子”
身為人大代表的薛德剛,可沒想“吃獨食”。他成立“康悅家庭農場”,把“人大代表+家庭農場+農戶”的模式玩出新花樣:手把手教技術、保底價收竹筍、年底還給分紅。村民張大伯掰著指頭算賬:“種一畝筍頂三畝稻,農場還包銷路,這買賣劃算!”。到2024年底,樂民鎮的荒山徹底變了樣:100多戶村民的400多畝麻竹筍迎風搖曳,40萬斤鮮筍堆成“小山包”。
▲工人收筍現場
青山綠水間,麻竹筍“長”出鄉村振興夢
如今的樂民鎮,麻竹筍產業像一根“金扁擔”,一頭挑著綠水青山,一頭挑起金山銀山。薛德剛站在山頂俯瞰,曾經的荒坡披上綠裝,產業路上車來車往,加工廠里機器轟鳴。“這才叫‘靠山吃山’!”他笑得燦爛。村民們都說,老薛的麻竹筍種出了“三好”——好生態、好產業、好日子。
“明年,咱們要搞深加工、打品牌,讓浦北麻竹筍沖出廣西!”薛德剛的豪言壯語在山谷回蕩。青山綠水間,麻竹筍的故事還在繼續,鄉村振興的“竹節”正一節節拔高……